兩年前,2022年,我學到卡片盒筆記法,並開始用它為閱讀的 research paper 建立卡片盒筆記。我寫了無數 fleeting notes,6篇 literature notes,0篇 permanent note。

結論是:我還是停留在比較淺層的閱讀、理解,還沒有到再自己產出。然後…就忘了用它了,回到 highlight PDF 的老路。

回顧

回顧卡片盒筆記的精神1,也是我沒有注意到的點:

  1. fleeting note的易逝性: fleeting簡短且沒有 context,是閱讀時隨手記下的 idea,過兩天就丟掉
  2. 可使用 reference note 幫助寫 literature note: 截取或highlight 正在閱讀的素材片段,不加上自己的見解
  3. 最重要也最容易錯過的一步 - 寫 literature note: 用自己的話寫下的 idea、見解,可以是正確或錯誤的,重點要是自己經過思考寫下來的,別忘了 atomicity, 一條 literature note 一個 idea. 用字需精簡、節省。
  4. permanent note 不需要 context 也能看懂: 當有3、4個 literature notes, 就可以匯集成一條permanent note, 這種 note 永遠不會刪掉,而且儘量能連結到一個以上的其他 note. Permanent note 的 idea 比較「大」。

修正

兩年過去,我還沒能體驗到連結筆記、整理筆記的好處。想到自己這麼懶惰,我想我接下來會使用這套流程:

  1. 更隨性地寫下 fleeting note;
  2. 文章 highlights 記在 reference note;
  3. 每天能刪掉至少3篇 fleeting notes, 整理寫到 permanent note.

如果真的有足夠的 permanent notes, 再考慮把它們叫作 literature notes, 然後再整理到 permanent notes. 這樣應該有比較符合我「懶惰的人性」的現實吧!更別提,別人還有多一層叫 publish notes呢!

參考

  1. My FULL Obsidian Zettelkasten Workflow in 10 minutes - YouTube
  2. Watch This to Finally Understand The Zettelkasten Method in Obsidian - YouTube
  3. From Fleeting Notes to Project Notes – Concepts of “How to Take Smart Notes” by Sönke Ahrens • Zettelkasten Method

Footnotes

  1. 強調「精神」,因為每個 source 都對 fleeting, literature, permanent notes 有不一樣的解釋,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就好。